多做题,通过考试没问题!

中国文化要略

睦霖题库>大学试题(文学)>中国文化要略

简述中国园林的种类和发展。 

正确答案: 按其所属,中国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、私宅园林、寺庙园林、公共园林四类。皇家园林主要在北方,私宅园林多数在南方,寺庙园林所余无几,公共园林多分布于山水胜地。
皇家园林:又叫帝王园林,合朝会、居住、游赏、狩猎于一体,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。中国最早出现的园林即属皇家园林。传说中的黄帝曾于昆仑山置“圃”,殷纣王曾建“沙丘苑台”,周文王有“囿”、“灵台”、“灵沼”,这些都是园林。“囿”是周代的园林,其特点是有高台、池水和动物,而高台作为赏景之处,在园林中占有重要位置,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帝王园林,都以高台为主要建筑。秦代以后,改“囿”为“苑”,因而又合称“苑囿”。始皇即位,大修苑囿,并且把苑囿和宫殿相结合,为后世帝王的宫苑建筑开创了先例。秦始皇曾建上林苑,阿房宫只是其中的一处建筑。并且,秦始皇在咸阳“作长池,引渭水„„筑上蓬莱山”的举动,也为后世帝王在宫苑中设置“海上仙山”的布局首创了一个范例。汉武帝时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,于其中养珍禽异兽,建离宫别馆,周围达二百余里;同时在长安城西筑建章宫,宫内挖“太液池”,池中堆造三山,以象征“蓬莱、方丈、瀛洲”等海上仙山。隋唐以后,皇家宫苑都仿效这一布局,并沿用太液池等旧名,一直到明清。现在北京中南海和北海就是明清时代的太液池。
私宅园林:始于西汉,园主人多为贵族、富豪。梁孝王刘武曾在今河南商丘一代建“兔园”(梁园),邀司马相如等一班文人在园中饮酒作赋,这是贵族私园。后来,茂陵富户袁广汉在今陕西兴平北门外营建私宅园林,属于富豪私园。魏晋时期,玄学大盛,佛教开始流行,大大影响了士大夫们的精神生活,在山水之间寻找寄托和乐趣,因而私人造园大有发展。如西晋石崇在洛阳建造“金谷园”,与陆机、左思等在此吟诗作赋,号称“二十四友”。隋唐时期,文人显贵造园更盛,长安和洛阳郊外都建有很多私园,如王维终南山下的辋川别业、裴度洛阳城南的绿野堂等。唐代以来,江南经济迅速发展,文人显贵多出江浙,大量私宅园林在南方出现,到明清形成几次造园高潮。南方现存私宅园林大多是明清两代的遗物。
寺庙园林:大量出现于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以后,更早的也许跟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。一般说来,它是寺庙的附属建筑。在山林深处,它都利用自然景物加以人工点缀,只有在城市里才全由人工凿池堆山。现存较大的寺庙园林是山西太原的“晋祠”,最早是纪念晋国创始人唐叔虞的祠庙,到北魏时已形成一定的园林规模。它就是利用自然山水,围绕圣母殿和唐叔虞祠建成。江苏省苏州市的“狮子林”本为元代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,后来寺毁园存,经几番修建,始成现状。
公共园林:约略出现于唐代,长安城外的曲江池是突出的代表。杭州西湖也是在唐宋以后日益兴盛起来,成为公共旅游胜地。至于福建省福州西湖、山东省济南大明湖等,到五代和宋代才兴盛起来。此后,公共园林虽然也有所增加,但总不如皇家园林和私宅园林发展迅速。这是由封建政治和经济制度决定的。但公共园林的出现和发展,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毕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。它说明,封建社会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:士大夫的“雅文化”拓宽了界限,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寻求发展天地;老百姓的“俗文化”扩大了地盘,使富有民族根基的民间文化获得更大的传播空间。雅俗文化在公共园林里的交汇,使中国的园林文化得到丰富多彩的发展。
答案解析:
进入题库查看解析

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