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做题,通过考试没问题!

中国文化要略

睦霖题库>大学试题(文学)>中国文化要略

中国民族风俗习惯的共同特点有哪些。 

正确答案: 一、积久性,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,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。
我们的历史非常悠久。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,各种习俗积聚人们的感情、信念、愿望和追求,以其缓慢变化的方式,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生活水平。例如祭祖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,这一风俗其实发端于生殖崇拜,但在漫长的时间里,随着社会的发展,不断的道德化与政治化,到封建社会的中晚期,祭祖活动与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政治需要结合到一起,成为“人生第一吃紧事”。这是封建制度长期发展的结果,其中生理的、道德的、政治的、宗教的各种沉淀,都表明祭祖风俗的积久性。又如中秋吃月饼,传说产生于元末,初时只是为反抗元朝统治者而相互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,实际可追溯到远古人类对月亮的崇拜。
二、多元性,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、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。
由于民族不同、区域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、婚姻、祭祀方式和衣食住行方式。同一民族居于不同地域的人们,也各有自己不同的习惯。西南地区的彝族、傈僳族、拉祜族、纳西族等都过“火把节”,但他们关于火把节的来历、举行火把节的方式并不相同。这说明他们对火与光的理解存在着民族差异。彝族认为火可以驱害(蝗虫),阿细族和白族认为火可以除霸(奴隶主和国王),纳西族认为火可以救己,拉祜族认为火可以除恶。至于各个民族的婚俗更是千差万别,异彩纷呈。究其原因,是各自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,所受的封建礼教影响不同而造成的。总体上看,汉族婚姻束缚性最强,云南少数民族婚姻男女间的自由度较大。这是习俗的多民族性和多区域性。
习俗的多系统性指民俗中存在着各种系统的“神”。中国自古是多神崇拜,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神,天神、地神、日神、月神甚至家中的门神、灶神,但中国始终没有一个主宰万事万物的神。及至佛教传入、道教产生以后,逐渐形成儒、佛、道三大系统的神谱,而后又形成三教合一的民间系统的神谱,明代编写的《三教搜神大全》对此有详细的记载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,这些各个系统的神灵以各自不同的特性,与中国人发生着信仰关系,并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宗教习俗。虽然三教之间时有斗争,但并未激烈到你死我活的地步。
三、相融性,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相互影响、相互融合,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。
在各民族民俗相融的过程中,由于汉民族的文化比较发达,因此它的影响力和融化力都比较大。大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,都接受了汉民族的影响。历史上记载的北魏孝文帝改革,实行汉化政策,是最有代表性的事件。在丧葬问题上,我们也可以看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力。汉族崇尚土葬,特别是帝王公卿,在秦汉时已形成一定的陵寝制度。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者,在丧葬问题上都受过汉族的影响。如藏族崇尚天葬,但吐蕃时期的藏王都是建墓立碑的;宋代的西夏王和辽代诸王也建有陵园和陵墓。金人入主中原后,帝王建陵方式完全学习汉人,在今北京房山区建有规模宏大的金陵。清代帝王入关前就仿效汉人葬法,入关后的东陵和西陵,与明十三陵的规制几乎完全一样。在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帝王中,只有元代帝王保留了蒙古族的葬法,“贵族死后不起坟,葬毕使马蹂之使平,杀骆驼于其上,以千骑守之,来岁春草既生,则移帐散去,弥望平野,人莫知也”,所以中国找不到元陵,这大概是蒙古游牧部落的生活决定的。从历史上看,汉族也曾多次接受少数民族的影响,有的是被迫接受的,但被迫接受的一般不会长久,如清代的辫子;有的是主动吸收的,这会丰富自己的生活,如汉族妇女学穿满足妇女的旗袍。这种习俗上的相融性是整个中华民族长期和睦相处的保证之一。
答案解析:
进入题库查看解析

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